淘寶網誌願軍紀實錄還有誌願軍戰績解說

2024-05-09 18:20:01
淘寶觸屏版推廣 > 淘寶觸屏版 > 淘寶網誌願軍紀實錄還有誌願軍戰績解說

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,中國人民誌願軍先後有6個兵團、27個軍(野戰軍),以及空軍、炮兵、裝甲兵、工兵、鐵道兵、後勤部隊、公安部隊、海軍部隊等共290余萬人參戰。

中國人民誌願軍的6個兵團(以入朝時間為序):

誌願軍第13兵團:1950年10月8日,由東北邊防軍第13兵團改稱。鄧華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。下轄第38、第39、第40、第42軍及所屬炮兵第1、第2、第8師共約25萬人。10月19日開赴朝鮮戰場,是誌願軍首批入朝參戰部隊。10月25日,兵團領導機關改組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總部,第13兵團番號撤銷。

東北邊防軍部隊動員誓師大會。

誌願軍第9兵團:1950年11月,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兵團率第20、第26、第27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,改稱中國人民誌願軍第9兵團。宋時輪、王建安先後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。1955年4月,第9兵團番號撤銷。

誌願軍第3兵團:1951年2月,中央軍委決定從西南軍區抽調3個軍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第3兵團,轄第12、第15、第60軍。第3兵團3月17日開始入朝,參加抗美援朝作戰。1955年1月,第3兵團撤離朝鮮回國,接收旅大地區蘇軍防務,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兵團。1959年10月,第3兵團改稱旅大警備區。陳賡、許世友、曾紹山先後任司令員,陳賡(兼)、杜義德先後任政委。

誌願軍第19兵團:1951年2月,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兵團率第63、第64、第65軍,參加抗美援朝作戰,改稱中國人民誌願軍第19兵團。楊得誌、韓先楚、黃永勝先後任司令員,李誌民、曠伏兆先後任政治委員。1958年3月,第19兵團撤離朝鮮回國時番號撤銷。

淘寶網誌願軍第19兵團司令員楊得誌(右壹)與政委李誌民(左壹)指揮強渡臨津江。

誌願軍第20兵團:1951年6月,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兵團率第67、第68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,改稱中國人民誌願軍第20兵團。楊成武、梁興初(代)、鄭維山(代)、楊勇先後任司令員,張南生、王平先後任政委。1958年3月,第20兵團領導機關撤離朝鮮回國,擔負組建導彈試驗靶場機構和組織導彈試驗任務,該兵團番號撤銷。

誌願軍第23兵團:1951年9月,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兵團率第36、第37軍赴朝鮮,編入中國人民誌願軍序列,執行修飛機場的任務。董其武任司令員,高克林任政委。同年11月撤離朝鮮回國。1952年12月,第23兵團番號撤銷。

中國人民誌願軍參戰27個軍(以入朝時間為序):

誌願軍第38軍:原第4野戰軍部隊。軍長梁興初、江擁輝(代),政治委員劉西元、吳岱(代)。轄第112師、第113師、第114師。1950年10月19日首批入朝,參加了第壹至第四次戰役、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、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。於1953年7月10日回國。

在第二次戰役中,誌願軍第38軍113師壹部在龍源里追擊美軍。

誌願軍第39軍:原第4野戰軍部隊。軍長吳信泉、張竭誠(代),政治委員徐斌洲、李雪三、石瑛(代)。轄第115師、第116師、第117師。1950年10月19日首批入朝,參加了第壹至第五次戰役、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。1953年5月7日回國。

誌願軍第40軍:原第4野戰軍部隊。軍長溫玉成,政治委員袁升平。轄第118師、第119師、第120師。1950年10月19日入朝,參加了第壹至第五次戰役、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。1953年7月回國。

第壹次戰役中,誌願軍第40軍壹部在溫井西北兩水洞追殲南朝鮮軍。

誌願軍第42軍:原第4野戰軍部隊。軍長吳瑞林,政治委員周彪、郭成柱。轄第124師、第125師、第126師。1950年10月19日入朝,參加了第壹至第四次戰役、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和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,1952年10月30日回國。

誌願軍第66軍:原華北軍區部隊。軍長肖新槐,政治委員王紫峰。轄第196師、第197師、第198師。1950年10月25日入朝,參加了第壹至第四次戰役。1951年4月10日回國。

誌願軍第50軍:原第4野戰軍部隊。軍長曾澤生,政治委員徐文烈。轄第148師、第149師、第150師。1950年10月26日入朝,參加了第壹至第四次戰役,1951年4月12日回國休整。同年7月上旬再次入朝,擔任朝鮮西海岸防禦及搶修機場任務,參加西朝鮮灣渡海攻島作戰。1955年4月19日回國。

誌願軍第20軍:原第3野戰軍部隊。軍長張翼翔、政治委員張翼翔(兼)、譚佑銘。轄第58師、第59師、第60師及第89師。1950年11月7日入朝,參加了第二、五次戰役和朝鮮東海岸防禦。1952年10月11日回國。

誌願軍第27軍:原第3野戰軍部隊。軍長彭德清,政治委員劉浩天、曾如清。轄第79師、第80師、第81師及第94師。該軍於1950年11月12日入朝,參加了第二、五次戰役和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。1952年10月14日回國。

誌願軍第27軍第80師圍殲美軍第7步兵師第31團級戰鬥群。

誌願軍第26軍:原第3野戰軍部隊。軍長張仁初,政治委員李耀文。轄第76師、第77師、第78師及第88師。1950年11月19日入朝,參加了第二、四、五次戰役和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。1952年6月5日回國。

誌願軍第64軍:原第1野戰軍部隊。軍長曾思玉、唐子安,政治委員王昭、黃文明。轄第190師、第191師、第192師。1951年2月16日入朝,參加了第五次戰役、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和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。1953年8月回國。

誌願軍第63軍:原第1野戰軍部隊。軍長傅崇碧,政治委員龍道權。轄第187師、第188師、第189師。1951年2月17日入朝,參加了第五次戰役、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。1953年9月回國。

誌願軍第65軍:原第1野戰軍部隊。軍長肖應堂,政治委員王道邦,後軍長兼政治委員王道邦。轄第193師、第194師、第195師。1951年2月22日入朝,參加了第五次戰役、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、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。1953年10月回國。

誌願軍第60軍:原第2野戰軍部隊。軍長韋傑、張祖諒,政治委員袁子欽。轄第179師、第180師、第181師。1951年3月17日入朝,參加了第五次戰役、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。1953年9月回國。

誌願軍第12軍:原第2野戰軍部隊。軍長曾紹山,政治委員李震。轄第31師、第34師、第35師。1951年3月21日入朝,參加了第五次戰役、1951年夏秋防禦戰術、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及上甘嶺戰役、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。1954年4月25日回國。

誌願軍第15軍:原第2野戰軍部隊。軍長秦基偉、李成芳(代),政治委員穀景生。轄第29師、第44師、第45師。1951年3月25日入朝,參加了第五次戰役、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及上甘嶺戰役、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。1954年5月回國。

15軍軍長秦基偉(左二)、15軍參謀長張蘊鈺(左三)在上甘嶺戰役的軍指揮所研究作戰方案。

誌願軍第47軍:原第4野戰軍部隊。軍長曹里懷、張天雲,政治委員李人林、劉賢權、陳發洪(代)。轄第139師、第140師、第141師。1951年4月11日入朝,參加了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和1953年春上浦防東山作戰。1954年9月24日回國。

誌願軍第67軍:原華北軍區第67軍部隊。軍長李湘、邱蔚,政治委員曠伏兆。轄第199師、第200師、第201師。1951年6月21日入朝,參加了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、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。1954年9月29日回國。

誌願軍第68軍:原華北軍區部隊。軍長陳仿仁,政治委員李呈瑞。轄第202師、第203師、第204師。1951年6月24日入朝,參加了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、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反擊、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。1955年4月9日回國。

誌願軍第36軍:原華北軍區部隊。軍長王建業(代),政治委員康健民。轄第106師、第107師。1951年9月7日入朝,主要擔負機場的搶修、維護和警戒任務。1951年11月30日回國。

誌願軍第37軍:原華北軍區部隊。軍長張世珍,政治委員帥榮。轄第109師、第110師。1951年9月7日入朝,主要擔負機場的搶修、維護和警戒任務。1951年11月30日回國。

誌願軍第23軍:原第3野戰軍部隊。軍長鐘國楚、吳瑞山,政治委員盧勝、謝福林。轄第67師、第69師、第73師。1952年9月5日入朝,參加了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。1958年3月回國。

誌願軍第24軍:原第3野戰軍部隊。軍長兼政治委員皮定均、張震(代)。轄第70師、第72師、第74師。1952年9月12日入朝,參加了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。1955年10月回國。

誌願軍第46軍:原第4野戰軍部隊。軍長肖全夫,政治委員吳保山。轄第133師、第136師、第137師。1952年9月15日入朝,參加了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。1955年10月回國。

誌願軍第16軍:原第2野戰軍部隊。軍長尹先炳、潘焱,政治委員陳雲開、戴潤生。轄第32師、第46師、第47師。1952年12月28日入朝,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和夏季反擊戰役。1958年4月回國。

1953年6月,誌願軍第16軍主力部隊組織步坦協同向三八線防禦區域開進。

誌願軍第1軍:原第1野戰軍部隊。軍長黃新廷、唐金龍,政治委員梁仁芥、顏金生。轄第1師、第2師、第7師。1953年1月22日入朝,參加了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。1958年10月回國。

誌願軍第54軍:原第4野戰軍部隊。軍長丁盛,政治委員謝明、謝傢祥。轄第130師、第134師、第135師。1953年2月2日入朝,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和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。1958年7月回國。

誌願軍第21軍:原第3野戰軍部隊。軍長吳泳湘、謝振華,政治委員謝福林、吳融峰。轄第61師、第62師、第63師。1953年3月14日入朝,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和夏季反擊戰役及金城戰役。1958年7月回國。

其他軍種和特種兵部隊:

誌願軍空軍:1950年12月21日,誌願軍空軍的1個大隊,首批進駐前方基地。1951年3月,誌願軍空軍司令部成立,由劉震任司令員(後期由聶鳳智代理)。同時,以誌願軍空軍司令部為基礎,組成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。7月,組成誌願軍空軍轟炸機指揮所和強擊機指揮所。抗美援朝戰爭中,誌願軍空軍先後有10個殲擊機師(第4、第3、第2、第14、第6、第15、第17、第12、第18、第16師,共21個團)、2個轟炸機師(第8、第10師)出動作戰,戰鬥出動2.6萬余架次。

誌願軍炮兵:由預備炮兵和隊屬炮兵兩部分組成。炮兵指揮機構在入朝時稱炮兵司令部,萬毅任司令員(未到職),邱創成任政治委員。1951年1月18日,改稱炮兵指揮所,匡裕民任主任。1953年4月,高存信任炮兵指揮所司令員,劉何任政治委員。至1953年7月朝鮮停戰前,預備炮兵有10個師(炮兵第1、第2、第3、第7、第8師,火箭炮兵第21、第22師,防坦克炮兵第31、第32、第33師)共46個團,共有各種火炮1.49萬余門。

誌願軍炮兵陣地。

誌願軍高射炮兵:1951年12月成立高射炮兵指揮所,吳昌熾任司令員。抗美援朝戰爭中,誌願軍高射炮兵先後參戰的部隊有野戰高射炮兵5個師(第61、第62、第63、第64、第65師)、64個獨立營,城防高射炮兵21個團又10個獨立營、5個探照燈營、2個對空監視團、1個雷達營。

誌願軍高炮陣地。

誌願軍裝甲兵:1951年3月開始入朝,先後以坦克第1師師部和坦克第3師師部組成誌願軍裝甲兵指揮所,主任分別為黃鵠顯、趙傑。1953年1月,誌願軍裝甲兵指揮所改稱裝甲兵第1指揮所,負責指揮在正麵戰場作戰的裝甲兵部隊。同時組成裝甲兵第2指揮所,擔負朝鮮西海岸抗登陸作戰任務。1953年春,在朝鮮作戰的誌願軍裝甲兵部隊共有2個坦克師又1個坦克團、1個炮兵團、2個獨立坦克團、4個師屬坦克自行火炮團。

誌願軍坦克部隊出擊前舉行宣誓。

誌願軍工兵:分為獨立工兵部隊和隊屬工兵部隊。1950年10月誌願軍入朝時,獨立工兵部隊衹有1個團,隊屬工兵也很少。10月31日,組成誌願軍工兵指揮所,陳正峰任主任。1952年7月,工兵指揮所改為工兵指揮部,譚善和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。到戰爭後期獨立工兵部隊增加到15個團又2個營,並裝備了工程機械和制式舟橋器材。

在反絞殺戰中,誌願軍工兵部隊積極搶修公路、橋梁。

誌願軍鐵道兵:1950年11月5日,首批鐵道兵部隊第1師入朝,擔負朝鮮北方滿浦(滿浦─西浦)鐵路搶修和鴨綠江大橋的修復任務。1951年2月,誌願軍鐵道搶修指揮所組成,李壽軒任主任。8月,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成立,賀晉年兼任司令員,張明遠兼任政治委員。在戰爭期間,誌願軍鐵道兵先後有4個師、1個直屬橋梁團、1個直屬獨立團和6個鐵道工程師等共11萬人入朝,執行鐵路搶修、搶建任務。

誌願軍鐵道兵部隊搶修鐵路。

誌願軍後勤部隊:為統壹組織誌願軍後勤供應,1951年6月,中國人民誌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成立,負責管理朝鮮境內的壹切後勤組織與設施,組織指揮誌願軍的供應、運輸、衛生和後方防空、警備、維持秩序等事宜,誌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兼任司令員,周純全任政治委員。到1951年10月,誌願軍後方勤務部隊發展到6個分部、28個大站、4個警衛團另9個營、13個汽車團、27個輜重運輸擔架團、3個公路工程大隊、39個兵站醫院、4個高炮營、3個通信營、8個運輸營,共14萬余人(不含軍以下後勤人員)。另配屬1個公安師、1個步兵師及6個工兵團、8個高炮營等約8萬人。

誌願軍後勤運輸部隊的卡車。

誌願軍公安部隊:1950年10月開始入朝參戰。首批入朝部隊為公安第18師第54團,配屬誌願軍後勤部門,擔負後方兵站、倉庫警戒與作戰物資押運、裝卸等任務。戰爭期間,公安部隊共有2個師13個團及若幹分隊先後入朝參戰,出色完成了對空監視、維持交通、後方治安、看管俘虜和警衛、剿匪、肅特、收容、糾察等任務。

誌願軍海軍部隊:1953年1、2月間,海軍派出2個海道測量隊和1個海軍雷達站入朝。3月,海軍領導機關派出36名指揮人員,前往朝鮮成立誌願軍西海岸指揮部海軍作戰辦公室,後改為海軍指揮所,由海軍副參謀長張學思任指揮員。同時,海軍抽調2個海岸炮兵連和1個布雷隊,赴朝鮮西海岸參加反登陸作戰準備。另外預編的1個快艇大隊和1個海上巡邏艇大隊,在青島待機。

人民海軍成立初期岸防部隊還在使用日造火炮。

抗美援朝戰爭,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,這是毫無疑問的。畢竟,新中國以百年受欺侮的弱國窮國農業國,打敗了當時世界上最富裕最強大的工業國超級大國,驚呆了全世界。

毫無疑問,1950年中美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。

不妨來看看這壹組對比:

1,1950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為24美元,而美國當時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了1600多美元,相當於中國的67倍!

2,1950年中國鋼產量60萬噸,而美國當時鋼產量超過了8800萬噸,相當於中國的146倍!

3,1950年中國原油產量衹有20萬噸,而美國有2.6億噸,相當於中國的1300倍!

4,1950年美國汽車年產量為600萬輛,而中國是壹輛汽車也生產不出來。

5,1950年,美國壹年發電量達到了3800億度,而同時期中國衹有45億度,美國是中國的85倍!

巨大的經濟差距、天壤之別的工業生產力的差距,具體表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,是部隊給養的巨大差距。以長津湖戰役期間為例,中方主要武器為手榴彈、機槍和步槍等,加少量迫擊炮,部分為繳獲的國民黨軍隊裝備。迫擊炮還因為嚴寒有超過壹半不能使用。美軍不僅坦克、火炮等地麵重型武器應有盡有,還有強大的空中火力支持。在50年不遇的嚴寒條件下,第九兵團的官兵們沒有冬裝,沒有手套、帽子以及棉鞋等冬天的必需品,每個班十多人衹有壹兩床棉被,夜間,戰士們隻好將這壹兩床棉被攤在雪地上,十多個人擠在棉被上互相摟抱取暖。而美國的陸戰壹師則是每個人壹件大衣、壹個鴨絨袋。美國用他們強大海空力量,為每壹個美國官兵準備了最好的補給條件。在下碣隅里時,美國陸戰隊工兵僅用十來天時間,就建起壹個可供C-47運輸機起降的臨時機場,陸續建成的還有供給基地、野戰醫院,美國空軍隨之運來了大量急需的彈藥、食品、藥品、防寒服裝、油料……

在長津湖,有的誌願軍戰士連壹口熱水都喝不到,而美軍則是不用擔心空襲,可以生火把地化凍,挖坑搭帳篷,感恩節的時候,還能吃到大餐,“吃到火雞、火腿、蘋果派,和其牠很多好吃的……吃得太多,肚皮都要撐破了”。

如此巨大的裝備差距、補給差距,最終造成的結果是,誌願軍幾乎是用血肉之軀去對抗美軍的鋼鐵洪流,結果可想而知。

不過,誌願軍也有優勢,那就是保傢衛國的精神力量,那就是誌願軍指揮部正確的指揮,以及廣大指戰員群眾性動員和戰略戰術的不斷改進。

總的來說,抗美援朝戰爭經過3年的艱苦努力,人民誌願軍最終取得了最後的勝利,把美軍從鴨綠江邊驅趕到了三八線附近,保衛了我國東北和華北的安全邊界,讓新中國有了安定和平的建設環境。

從誌願軍1950年10月秘密進入朝鮮並打響第壹戰,到1953年7月闆門店停戰協定簽訂,誌願軍總共打了10次較大勝仗,可是,這10次勝仗中,衹有壹次讓美軍心服口服不斷學習復盤。這場勝仗便是清川江大捷,做出最大貢獻的,正是人民解放軍頭號主力38軍。

那麽我們就來好好聊聊,為何10次勝仗中衹有清川江戰役能夠讓美軍心服口服。

10次戰役,我們以時間順序給大傢講清楚。

1,溫井戰鬥。

1950年10月8日,誌願軍組成,入朝作戰,打擊美國侵略者。第40軍118師渡過鴨綠江後,24日到達北鎮地區。師師長鄧嶽、政治委員張玉華根據上級指示和當時情況,判斷敵已占溫井,可能繼續推進,遂令部隊搶占溫井西北216高地至北鎮壹線高地做好戰鬥準備。25日9時許,南朝鮮軍第6師第2團第3營及1個炮兵中隊,乘車由溫井向北鎮疾進。第118師第354團為切斷該敵退路,迅速占領216高地。10時許,南朝鮮軍第3營尖兵連及炮兵中隊進到兩水洞第118師指揮所附近,遭師偵察連阻擊,部分車輛被毀,堵塞了其後續分隊前進的道路。第354團乘機發起沖擊,將南朝鮮軍後續分隊2個步兵連分割成數段,經1小時激戰,予以全殲。14時30分,第118師令第353團第1、第3營出擊,配合第354團第3營將進至兩水洞、倉洞的尖兵連和炮兵中隊殲滅。南朝鮮軍第2團主力為解救被圍的第3營,以1個營的兵力,向扼守216高地和490.5高地的第354團第2營沖擊10余次,均被擊退。

這場戰鬥總共持續了6個多小時,但是作為誌願軍入朝第壹戰,也是打出了開門紅。這場戰役中,誌願軍沈重打擊了韓國陸軍第二軍和步兵第六師,破壞了美國第八集團軍的右翼。首戰告捷後,毛主席親自致電誌願軍司令部說:“慶祝妳們的初戰勝利。”

溫井戰役發生的10月25日,最終成為了誌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紀唸日。

2,雲山戰役。

雲山戰役和溫井戰役都屬於第壹次戰役的組成部分。溫井戰役由40軍取得,而雲山戰役主要是39軍的功勞。當時,誌願軍39軍在軍長吳信泉、政治委員徐斌洲帶領下,從東北、西北、西南三麵對雲山地區南朝鮮軍第1師(轄第11、第12、第15團)形成包圍。具體部署是:第116師從正麵沿三灘川兩側山地實施主攻,其中壹部向上九洞方向發展進攻;左翼第117師首先攻占三巨里,而後協同第116師圍攻雲山,同時以1個團插至上九洞斷敵退路;右翼第115師主力向諸仁上洞、棲鳳洞方向進攻,從雲山南麵斷敵退路,阻敵增援。第115師第344團於泰川以北龍成洞地區阻擊美軍第24師北援,保障軍主力側後安全。

戰役在11月1日最終打響,恰好美國騎兵第壹師第八團進入雲山與南韓軍隊換防,我軍沖入美軍層層阻擊,打了壹天壹夜進入雲山。令39軍想不到的是,原計劃對付的是弱雞的韓國軍隊,結果開大了才發現,對麵竟然是美軍。但是115師345團迂回到敵人後麵,將美軍騎兵第1師第8團直屬隊及第3營740余人包圍壓縮在諸仁橋以北開闊地。第348團第7連第2排也在雲山街區與撤退的300余名美軍遭遇,展開激戰,協同第347團壹部共同將其大部殲滅。

雲山戰鬥持續了壹天多時間,基本解放了雲山地區,大部分敵人被殲滅,少數美軍得以逃脫。此次作戰,誌願軍第39軍殲滅美騎兵第1師第8團大部和南朝鮮軍第1師第15團大部,重創美軍騎兵第1師,共斃傷俘敵2000余人,其中美軍1840余人,擊落飛機3架、繳獲4架,擊毀和繳獲坦克28輛、汽車176輛、各種炮119門和大批軍用物資。

雲山戰鬥作為誌願軍和美軍的第壹次正麵交鋒,意義重大。第39軍發揚人民軍隊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,利用靈活的戰術,以劣勢裝備戰勝了號稱“王牌師”的美軍騎兵第1師。事實證明,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,能夠和美軍好好打壹打,美軍並非想象中的那樣強大。

3,清川江戰役。

第壹次戰役中,39軍和40軍都取得了輝煌的戰果,衹有38軍行動遲緩,畏首畏尾,最終放走了美韓軍隊。對此,彭德懷當場訓斥了梁興初軍長,38軍作為誌願軍頭號主力承受了很大的壓力。最終在第二次戰役的清川江戰役中,38軍壹雪前恥,成為了舉世聞名的“萬歲軍”。

1950年11月25日,誌願軍在朝鮮半島西線發動反擊,並且在德川和寧遠打開了缺口,機不可失時不再來,彭德懷總司令命令梁興初的38軍向軍隅里、價川和三所里實施迂回,堵擊軍隅里、價川之敵;以第42軍經北倉里、假倉里向順川攻擊前進,並準備進攻肅川,斷敵退路。同時令正麵第39、第40、第50、第66軍向當麵之敵猛烈進攻。

知恥而後勇的38軍不負眾望,穿插德川成功,在嘎日嶺擊潰土耳其旅,逼近價川。38軍的穿插打破了美韓軍隊的部署,到29日美軍第9軍指揮的美軍第2師、美軍第25師、土耳其旅全部和英軍第29旅、南朝鮮軍第1師各壹部,陷入誌願軍西線部隊的三麵包圍。

38軍113師以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,頑強戰鬥,頂住了美軍第2師與英第29旅的南北夾擊,徹底粉碎了美軍第9軍向順川突圍的企圖。第38軍主力攻擊前進,於30日晨攻占龍源里西北的龍興里、雙龍里地區,從翼側突入美軍南撤縱隊,將美軍第2師、土耳其旅等部攔腰截成數段,展開激戰,逐步將被圍之敵壓縮至數個狹小地域內。經過7天多的戰鬥,誌願軍給予美軍第2師殲滅性打擊,消滅土耳其旅大部和美軍第25師、美軍騎兵第1師、英軍第29旅、南朝鮮軍第1師各壹部,取得了重大的勝利。

清川江戰役中,38軍的德川奔襲戰至關重要,當38軍穿插成功占領德川並且堵住了美軍難逃的路線後,整個臨川江戰役實際上就成功了壹半。各支軍隊的共同努力下,美軍主力遭到了毀滅性打擊,就連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將軍都在逃跑的路上遭遇車禍身亡,成為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戰死的最高級別將領。

4,長津湖戰役。

臨川江戰役和長津湖戰役都是第二次戰役的組成部分。臨川江戰役發生在朝鮮半島西線戰場的丘陵地帶,而長津湖戰役則發生在朝鮮半島東線的蓋馬高原上。

長津湖戰役中,我軍主力是來自於第三野戰軍的第九兵團,這支部隊緊急入朝作戰,裝備不齊。衣著單薄的誌願軍晝伏夜行,嚴密偽裝,忍受著酷寒、饑餓和疲勞在覆蓋著厚厚積雪的山脈和樹林中連續行軍,以驚人的毅力剋服千難萬險,悄無聲息地抵達了預設戰場,並通過大範圍的穿插迂回包抄,成功將美軍陸戰第1師和步兵第7師截為5段,形成了分割圍殲的有利態勢。

長津湖戰役的我軍壹方,由20軍、26軍和27軍組成,總兵力達到了15萬,而美軍乙方包含了陸戰壹師和第3、第7步兵師,以及韓國第1軍團,約10萬人。在長達20天的戰鬥中,美軍陸戰壹師凍傷7000多人,凍死數百人,而我軍則是凍傷28954人,凍死4000余人。

在長津湖,不少美軍王牌部隊在誌願軍打擊下灰飛煙滅,比較有名的是美第7師第31團。這支部隊因為參加過對蘇俄幹涉作戰而獲得了“北極熊團”的綽號。這支部隊的藍色戰旗壹度被誌願軍班長張積慶繳獲當包袱皮,後來成了北京軍事博物館的展品。

這場戰役中,美軍強大的後勤補給能力和海空軍優勢,最終讓美軍得以逃離生天。下碣隅里的我軍阻擊陣地,被美軍用炸藥炸過壹遍,又用推土機碾壓壹遍,我軍堅持作戰20多天沒吃上飯,卻眼睜睜看著美軍把堆積如山的食品、衣服、彈藥潑上汽油燒掉。

長津湖上的水門橋,是美軍南撤的必經之路,20軍曾經於12月1日、4日兩次炸掉了這座橋,可每次都被美軍工兵修好了。誌願軍乾脆把橋基也炸掉了。但出乎誌願軍意料,美國空軍居然從日本調來8套每套重達1.1噸的車轍橋組件空投到美軍陣地,然後在懸崖上僅用兩天不到的時間就架設了壹座載重50噸、可以通過撤退部隊所有車輛的橋梁。

最終美軍陸戰壹師和美軍第三步兵師最終會師,壹路向東逃跑,壹個月後從從興南港裝船撤離。饑餓和寒冷折磨下的第九兵團,竟然堅持作戰長達壹個月之久,實在是令人震驚。

5,漢城戰役。

漢城戰役是第三次戰役的組成部分,也是中國軍隊近代百年以來第壹次攻剋別國首都。第二次戰役後,印度等13國倡議先停火後談判,毛主席壹針見血指出,“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。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,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。”

1950年12月31日,誌願軍再次發動了第三次戰役,20分鐘的炮火準備開路,誌願軍戰士沖破敵人的臨津江防線,並且趕在1951年元旦當天跨過了三八線,開始向漢城進軍。

此時聯合國軍的總兵力為34萬余人,基本防線的兵力為13個師另3個旅約20余萬人。此外,美國第10軍(轄美軍第3、第7步兵師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)在大田、大邱、釜山地區整頓,並轉歸美國第8軍團統壹指揮。而我軍壹線部隊有31萬人,兵力有壹定優勢。

誌願軍右縱隊承擔了進軍漢城的任務,第50軍在全殲英軍29旅皇傢奧斯特來復槍團第1營及1個坦克中隊,繳獲和擊毀坦克31輛。39軍則在議政府殲滅英軍第29旅2個連。

掃清外圍後,1月4日,第39、第50軍及人民軍第1軍團各壹部進占漢城。

第三次漢城戰役,是相對於第壹次人民軍解放漢城,第二次美軍占領漢城來說的,這壹次誌願軍攻剋漢城,聯合國軍全線大潰敗。美國新任第八集團軍總司令李奇微回憶中寫道: “……在元旦拂曉,我乘吉普車想去找這支潰退的部隊。要是可能的話,我想設法阻止牠壹個勁兒沖到後方去。在漢城北麵幾里路,我碰上了第壹批敗兵,他們想盡快南逃到漢城去。他們把武器拋掉了,衹有幾個人還帶著步槍。我把吉普車橫在路中心,阻止這條人流,然後設法找出他們的長官來。以前我從來沒有這種經驗,我希望以後再也不做這種事,因為要設法攔住壹支敗軍,就等於攔壹次雪崩壹樣……”

美軍撤退前瘋狂摧毀了漢城這座古都,他們用汽油、炸彈對漢城、仁川、金浦機場等地進行了瘋狂爆破。漢城的學校、醫院、圖書館、博物館等遭到嚴重的破壞。李承晚則是處決了數千名政治犯後裹挾50萬人逃亡。

第三次漢城戰役勝利屬於誌願軍,李奇微匆匆離開漢城時,在自己的指揮所墻上寫下了壹句話“第8集團軍司令官謹向中國軍隊總司令官致意”。

6,橫城反擊戰。

物極必反,第三次戰役我軍取得了巨大戰果,並且把戰線推進到了三七線附近,但是美軍很快反應過來,發動了反擊作戰。第四次戰役,我軍節節抵抗,最終安全撤到了三八線附近。

第四次戰役總體來說我軍損失比較慘重,但是也並非沒有成績,最大的成績就是橫城反擊戰。

1951年1月25日爆發的第四次戰役中,誌願軍在西線堅守防禦,集中主力到東線誘敵深入然後開展反擊作戰。誌願軍副司令員鄧華指揮第39、第40、第42、第66軍(簡稱鄧集團),向橫城、原州方向實施反擊;人民軍前線指揮部司令官金雄指揮第2、第3、第5軍團(簡稱金集團)在鄧集團左翼向橫城東南方向實施反擊。

我軍的誘敵深入起到了效果,2月9日,南朝鮮軍第8、第5師和美軍第2師壹部進至橫城以北,翼側暴露,態勢突出,儼然成了待宰羔羊。2月11日晚,誌願軍發動夜襲,完成了對南韓第八師的分割包圍,美國第二師第九團開始南逃,誌願軍117師,118師發動阻擊,殲滅之。

最終,橫城反擊戰取得了輝煌的戰果,殲滅南朝鮮軍第8師3個團全部及第3、第5師和美軍第2師各壹部,共1.2萬余人,其中俘敵7800余人。

對橫城戰役,李奇微是這樣回憶的:“我們被迫又放棄壹些地區,在中共軍隊的進攻麵前,美第2師又壹次首當其沖,遭受重大損失,尤其是火炮的損失更為嚴重。這些損失主要是由於南朝鮮第8師倉皇撤退所造成的。該師在敵人的壹次夜間進攻麵前徹底崩潰,致使美第2師的翼側暴露無遺。南朝鮮軍隊在中國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,往往對中共士兵懷有非常畏懼的心理,幾乎把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將……腳踏實地的中共士兵如果突然出現在南朝鮮軍隊陣地上,總是把許多南朝鮮士兵嚇得頭也不回地飛快逃命。”

7,雪馬里戰鬥。

殲滅英國25旅的雪馬里戰鬥,是第五次戰役第壹階段的重要戰果。第五次戰役中,我軍投入兵力超過100萬,力求殲滅敵人8個師以上,結果戰役初期遭遇巨大損失,戰役後期節節抵抗才穩住局勢。相對而言,第五次戰役第壹階段,比較大的閃光點就是雪馬里戰鬥。

雪馬里戰鬥,發生在1951年4月22日,誌願軍63軍沖破臨津江,占領英29旅的防禦陣地,187師561團勇猛穿插,越過15公里崎嶇的山路切斷了英29旅和美3師的銜接,進而切斷了敵人退路。在沙器幕以西截殲逃敵時,戰士劉光子機智勇敢,壹人即俘虜驚魂未定的63個英國兵,榮立壹等功,獲二級孤膽英雄稱號。

187師在雪馬里把英29旅格羅斯特營和配屬的皇傢炮兵第70連、170迫擊炮連C排和部分坦克分隊共1000余人團團包圍,總攻發起後,英軍拋棄重裝備開始突圍,依然被打回。時任聯合國軍司令官李奇微驚慌失措兵分兩路前來救援,均被阻擊無法前進。最終,英軍29旅的皇傢陸軍雙徽營被全部殲滅!

8,擊潰韓國第三軍團戰役。

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,誌願軍轉變戰略方向,把主攻方向放在了東線戰場。南韓軍隊防守自隱里至東海岸壹段,態勢突出。於是,誌願軍總部決定第三兵團和第九兵團秘密向東轉移,集中兵力殲滅縣里地區南朝鮮軍第3、第5、第7、第9師,爾後視情況再殲南朝鮮軍首都師和第11師。經過五個晝夜的戰鬥,南韓軍隊第三兵團幾乎被打殘,第三軍團番號在戰鬥都被取消。最終,隨著西線美軍有所動作,誌願軍的攻勢才算停止。

第五次戰役最大的兩個戰績就是重創英國第29旅和韓國第三軍團,但是實際上對美軍沒有太大傷害,以至於到了第三階段我軍被美軍切斷,尤其是攻擊南韓軍的先頭部隊被切斷,造成了180師被全殲的慘劇,這都是值得吸取的教訓。後期的鐵原戰役挽救了即將崩潰的戰局,但是畢竟是慘勝,我就不再詳細提了。

9,上甘嶺戰役。

第五次戰役期間,表現最好的是63軍,打出了鐵原保衛戰的威風。但是63軍的硬打硬拚也讓他損失了三分之二的兵力,反觀15軍以最小傷亡頂住敵人進攻,完成作戰任務。在長達10天的阻擊戰中,15軍以1,200人的傷亡代價斃傷敵軍5,700人,還打掉了4架敵機,成為少數幾個在五次戰役中得大於失的野戰軍。秦基偉的作戰水平逐漸被彭德懷元帥在內的誌願軍總部所賞識。

因此,在美韓軍隊開始“攤牌行動”時,秦基偉的15軍就被擺在了最前麵。上甘嶺戰役中,“聯合國軍”先後調集兵力6萬余人,大炮300余門,坦克170多輛,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,對誌願軍兩個連防守地約3.7平方公里的上甘嶺陣地發起猛攻。誌願軍以15軍為主,與美軍開展了長達43天的戰鬥,反復爭奪陣地達59次,共擊退“聯合國軍”900多次沖鋒。

上甘嶺戰役參戰部隊包含了十五軍四十五師之壹三三團、壹三四團、壹三五團,二十九師之八十六團、八十七團;十二軍三十壹師之九十壹團、九十二團、九十三團,三十四師之壹零六團,合計十五軍5個團,十二軍4個團,共9個步兵團加上戰役中陸續補充的2000余新兵,共4.3萬余人。雖然戰場麵積不大,但實際上並非想象中的營連級戰鬥。

上甘嶺戰役中雙方傷亡如何,已經成了羅生門。美軍方麵給出的數據是,聯合國軍共有9000多名傷亡,而誌願軍估計聯合國軍傷亡人數為25498人。誌願軍統計己方傷亡為11500人。其中陣亡4838人,傷6691人;共計1.15萬人。

上甘嶺戰役作為壹場陣地戰,美軍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,但是誌願軍將士尤其是15軍和12軍的參戰部隊,用高超的作戰水平,減少傷亡擴大殲敵,取得了輝煌的戰果,最終守住了陣地。

10,金城戰役。

金城戰役算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壹戰,去年上映的電影《金剛川》就是以此為背景創作的。隻不過,金城戰役中,美韓軍隊根本沒能力給誌願軍造成如電影那樣的傷亡。甚至可以說,誌願軍幾乎是壹邊倒地碾壓了南韓軍隊,把他們徹底打老實了。

1953年6月朝鮮停戰談判過程中,南朝鮮李承晚集團,強行扣留朝鮮人民軍2.7萬俘虜,並且宣稱將要單方麵打下去。

李承晚這樣講,其實是對南韓軍隊的戰鬥力有了錯誤的估計。比上甘嶺戰役稍早壹些的白馬山戰役,南韓第五師守住了陣地擊退了誌願軍頭號主力38軍,逼迫38軍退入後方進行休整。而在上甘嶺戰役中,美軍又被誌願軍暴揍。所以,不少南韓人認為,即使沒有美國,他們也能獨立抵抗誌願軍,甚至越過三八線實現統壹。

所以,金城戰役,不僅僅是打消南韓李承晚的戰爭資本,更是為折戟白馬山的38軍壹雪前恥。

在歷時15天的金城戰役中,誌願軍第20兵團及第9兵團第24軍突破南朝鮮軍4個師防守的正麵寬達25千米的堅固陣地,向南擴展陣地160多平方千米,拉直了金城以南地區戰線,重創南朝鮮軍4個師,斃傷俘敵5.3萬余人,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。作戰中,第20兵團及第9兵團第24軍傷亡2.5萬余人。

今天,我們盤點了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10次勝仗,從中我們不能看出,大多數的勝仗,誌願軍主要針對的是南韓軍隊,真正直接與美軍硬鋼的並不多。這是十次戰役,打南韓的分別有溫井戰役、雲山戰役、擊潰韓第三軍團戰役、金城戰役;打美軍的有清川江戰役、長津湖戰役、上甘嶺戰役;打美韓聯軍的是漢城戰役、橫城反擊戰;打英軍的是雪馬里戰鬥。這十次戰役,真正麵對美軍的其實是清川江戰役、長津湖戰役和上甘嶺戰役。

比較三場直接打美軍的戰役可以發現,長津湖和上甘嶺,誌願軍的傷亡壹點都不比美軍少,尤其是上甘嶺戰役,粉碎了美軍的進攻不假,可是誌願軍的傷亡更讓人心疼。誌願軍15軍參戰的27個連隊中,16個被打光了重建,其中最英雄的8連,200人的連隊被打光了五次,傷亡人數接近了1000人,傷亡率達到了驚人的500%!最後衹有6個人活了下來,相當慘烈。

長津湖戰役也壹樣慘烈。零下40度的極度嚴寒中,雙方凍死凍傷人員超過3萬人。美軍在這場戰役中,走出了世上最恐怖的行軍,不僅要麵對嚴寒的折磨,還要麵對誌願軍的圍追堵截。美軍步兵第七師3000多人的特遣隊被誌願軍全部消滅,第31團團旗被繳獲。相對而言,陸戰壹師就比較幸運了,水門橋負責阻擊的誌願軍兩個連幾乎全部被凍死,美軍靠著裝備優勢迅速修路架橋,快速通過阻擊區域。前方誌願軍58師172團冒著零下四十度的暴風雪死死卡住陸戰壹師兩天之久,大部分戰士在陣地上被凍死,衹有20人幸存。即便如此,誌願軍依然靠著撿拾美軍的食品和彈藥,用兩條腿追擊美軍。

在美軍戰史上,始終把長津湖當成恐怖的回憶,但是對於陸戰壹師來說,從長津湖全身而退是他們不斷吹噓的資本。陸戰壹師的全身而退,美國海軍領導層認為,長津湖戰役是在其歷史上最驕傲的時刻。

相對於上甘嶺和長津湖的慘勝,清川江戰役對誌願軍來說是徹徹底底的大獲全勝!

第二次戰役西線作戰中,誌願軍共殲滅聯合國軍2.3萬余人,共繳獲和擊毀各種火炮500余門、坦克100余輛、汽車2000余輛、各種槍支5000余支,取得了輝煌勝利。而清川江戰役中,38軍戰果最大,表現最突出,以陣亡415人,負傷5005人的代價,斃傷 俘敵11101人。

清川江戰役更厲害的地方在於,38軍創造了歷史上的奇跡。38軍113師14小時行軍145華里,在戰鬥中殲敵 3200余人,繳獲汽車500余輛,自身傷亡1500 余人。38軍在戰役中表現如此優秀,也難怪彭德懷元帥會說他是“萬歲軍”了。

38軍的清川江戰役和15軍的上甘嶺戰役,在中美兩國都作為典型戰例反復分析反復復盤。這說明,我們的萬歲軍38軍和千歲軍15軍即便是在全世界來說,也是有榮譽的部隊!

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打出了中國的國威、解放軍的軍威,向全世界用實際行動宣告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,不再容許任何人欺負我們。

中國人民誌願軍萬歲!抗美援朝勝利萬歲!

作者:admin | 分類:淘寶觸屏版 | 瀏覽:4 | 迴響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