淘寶商朝(裳字的讀音)

2023-08-31 08:49:41
淘寶觸屏版推廣 > 淘寶觸屏版 > 淘寶商朝(裳字的讀音)

本篇文章給大傢談談商朝,以及裳字的讀音的知識點,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
文章詳情介紹:

商朝為什麽頻繁遷都?原來商民族是壹個遊牧特色的民族

淘寶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,不過商朝前期的社會十分不穩定。商朝是壹個頻繁遷都的王朝。在先商時期,商國就遷徙了八次。商朝建立後,又遷徙了了五次到七次,最終到盤庚遷都殷才算穩定下來。如此算下來,商朝是中國古代遷都最多的朝代。為什麽商朝會頻繁遷都呢?本文從多個角度來進行探討。

壹,先商的遷徙——遊牧行國說

在商朝建立之前,商國就已經存在了。根據《史記》《竹書紀年》《世本》的記載,以及甲骨文資料的佐證,商滅夏之前有十四代,這段歷史被稱為“先商”。先商壹共遷徙了八次,《尚書·商書》記載,“自契至成湯,八遷”。漢代張衡《西京賦》稱:“殷人屢遷,前八後五,居相圮耿,不常厥土”。

為什麽先商會不斷遷徙呢?史學界提出了“遊牧行國說”、“水患說”、“遊農說”、“軍事原因說”、“政治鬥爭說”等,我比較傾向於“遊牧行國說”。商人最初並非是壹個農耕民族,而是遊牧民族。遊牧民族則需要不斷進行遷徙,在華北平原尚未大規模開發之前,這里生活的遊牧民族還是很多的。

根據《山海經》《竹書紀年》都記載了先商的祖先們遊牧的故事,其中最出名的是王亥牧牛。王亥是商國歷史上著名的國王,他對商國的發展有巨大的貢獻。據說,他馴服了牛羊,發明了牛車。他經常帶著大量的牛羊和中原各部落進行貿易,使得商國的經濟實力迅速上升,因此他被尊為商朝的“高祖”。有壹次,王亥的牛羊被有易氏奪取,王亥本人也被殺害。於是其子上甲微帶領部族攻滅了有易氏,奪回了牛羊。

王亥服牛

商國人不僅發明了牛車,還發明了馬車。傳說閼伯之孫相土首先發明了馬車,《世本·作篇》記載:“相士作乘馬,亥作服牛”。考古學上也能夠證明這壹點,目前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車輪是商代的曲衡車,出現於殷墟遺址。發明車輛,並且用這些車輛來大規模進行牛羊貿易,這正是遊牧民族的特色。後來北方的鐵勒還被中原民族稱為“高車”。

二,商民族的來源——東北人?

從殷墟墳墓出土的人像可以看出,商朝人的男子發型基本都是辮發。辮發樣式較多,有總發至頂,編成壹條辮子,然後垂至腦後的;有左右兩側梳辮,辮梢捲曲,下垂至肩的;也有將頭發編成辮子盤繞於頂的。中國人的辮發主要出現在東北地區的東胡係民族和女真係民族,如鮮卑族、契丹族、蒙古族等。

商朝武士形象

考古學傢也被殷墟的5000多座墳墓人骨進行了分析,吉林大學邊疆考古中心發表的《商朝起源的人骨考古學探究》壹文指出:“殷墟遺址的人骨分為大型墓群(貴族)、中等墓群(平民)、和小墓群(下層)三類。研究發現,其中大墓群的中的人骨基本來自於長城沿線甚至更北的古代人群。”可見,商朝的貴族多來自於長城以北,原本是遊牧民族。

考古學傢還發現了商朝文化和之前的紅山文化有諸多聯係,商朝人極有可能是紅山人南下中原形成的。2015年,《人類學學報》發表了《曲阜地區孔姓人群17個Y-STR基因遺傳多態性分析》壹文,其中講到曲阜46%的孔姓後裔單倍群為C,而北方漢族典型的O2隻占據了20%。孔子是商朝後裔,這說明商朝貴族的單倍群可能主要是C,而C正好又是東胡係民族的單倍群。

三,商朝建立後為何還五次遷都?

商人前期是遊牧民族,但是後期已經演變為了農耕民族。商國在進入中原後,就和中原的各部族發生了密切的聯係,並且和東夷建立了軍事同盟。東夷原本是炎黃的同盟,但夏朝建立後這種關係就破裂了,炎黃和東夷長期戰爭。從考古學來說,繼承大汶口、龍山的嶽石文化就是該時期的東夷文化。

商和東夷都是將太陽、鳥作為圖騰的民族。商民族的許多國王都冠以甲這個字,根據東夷的傳說“天有十日”,其中甲是第壹個太陽,地位最高。《竹書紀年》記載夏朝後期,東方出現了十日並出的現象,這正是東夷—商聯盟強盛的反映。在和東夷長期的交往中,商早已演變為了農耕民族。

大約在3500年前,商湯滅夏,建立了商朝,定都於亳。可是商朝的首都依然不停地遷徙。根據考證,商朝建立之後遷徙了五次或者七次,壹般認為遷都五次,分別是即仲丁遷於隞(鄭州),河亶甲遷於相,祖乙遷於邢(邢臺),南庚遷於奄(曲阜),到盤庚時最後定都於殷(安陽)。

商朝遷都示意圖

為什麽商朝建立後還不斷遷徙呢?我們看上古時代的歷史,會發現早期的民族都處於不斷的遷徙之中,尤其是尚未建立穩定國傢的民族。不斷遷徙,正好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不高。

在農耕出現之前,人類需要不斷遷徙以獲得獵物、果實。在農耕出現之後,人類才開始從遷徙走向了定居,於是出現了村莊、城鎮。但是在農業尚未成熟之前,遷徙也是不可缺少的。早期的農業並非精耕細作的農業,而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。刀耕火種容易導致土地的肥力喪失,因而在耕作壹兩年後就不得不另外尋找土地,這就是使得人類無法真正定居下來。

刀耕火種

商朝之前的夏朝就處於頻繁的遷徙之中,夏朝到底遷都多少次已經無跡可尋。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,商朝早期的社會發展和夏朝並沒有太大的進步,因此商朝的遷徙和夏朝的遷徙屬於壹種現象。《中國全史百捲本》說“總的看來,商朝前期的耕作技術還比較粗放,處於耜耕農業的第壹階段,即壹塊土地連續耕種幾年後便拋荒休耕了,等若幹年後再重新種這塊土地。如果壹個地區的土地都已輪流耕種過,地力已表現出耗竭的跡象,即舉行壹定規模的遷徙。這種農業生產方式便是盤庚以前多次遷都的重要原因”。

經過很長壹段時間的發展後,商朝的農業耕作技術得到很大的提高。“盤庚遷殷後,開始懂得輪流休耕方法,壹塊土地耕種壹年,然後休耕壹至二年以保持地力,再繼續耕種。從此耜耕農業進入了壹個新階段,從定都在殷,人們得以有較長的時間不必大規模地遷徙了。”(《中國全史》百捲本)

商朝滅亡的主因,被史記隱藏得太深,紂王果然被冤枉了

關於商朝滅亡的原因,司馬遷在史記概括為三個字,即商紂王“不修德”。與之相同的是夏朝,司馬遷也將之概括為夏桀“不修德”。

與桀紂對應的是湯昌,他們兩人都“修德”,然後吸引了眾多諸侯投靠,社會賢達蜂擁而至,眾正盈朝,正氣撲麵而來,於是他們就滅亡了夏朝與商朝。

總之,在司馬遷的筆下,夏商滅亡的原因在於末代帝王“不修德”。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,司馬遷的解釋無疑蒼白無力,更有美化商湯與姬昌、以及貶低夏桀與紂王的嫌疑。

商代最高統治者稱之為“王”,死後升天化為神被稱為“帝”,因此就是“生前為王,死後為帝”。既然如此,商朝的“王”到底是什麽意思呢?

甲骨文中的王字,不是什麽“天地人參通者為王”,而是壹把斧頭(見下圖),是用來殺戮的兇器,預示著誰掌握了這殘害人的兇器,誰便有至高無的的權力,稱王稱霸。

也就是說,商朝時不信奉什麽“修不修德”,而是信奉槍桿子裏面出政權,誰的拳頭大誰就能稱王稱霸,就像五代十國時安重榮所說的“天子,兵強馬壯者當為之,寧有種耶”。因此,司馬遷說紂王不修德而亡國,屬於春秋以來儒傢思想體係下的結論,實際上是沒有太多道理的。

既然如此,商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麽呢?其實,與歷朝歷代滅亡的根本原因壹樣,還是在於商朝國力出了問題,紂王難以回天。

氣候突變,導致商朝實力衰退

現代氣候專家研究指出,公元前11世紀時,中國迎來了壹場寒冷天氣,天氣由溫潤向冷幹轉變,商末時期達到嚴重幹旱的程度,從文獻中可見壹斑。

《竹書紀年》記載:“文丁(紂王祖父)三年,洹水壹日三絕。”《國語·周語》記載:“昔伊洛竭而夏亡,河竭而商亡。”《淮南子·傲真訓》雲:“逮至殷紂,蟯山崩,三川涸。”

也就是說,從文丁到紂王,商代頻繁出現幹旱問題。在這種情況下,農業收成情況可想而知,而現代科學研究發現當時居民營養情況不容樂觀。

吉林大學歷史學博士原海兵,在殷墟平民墓葬中采集38個男性樣闆,結果發現37個存在存在多孔性骨肥厚症狀,即缺鐵性貧血,就是長期沒有吃肉造成的,所以他說“也許我們可以認為,缺鐵性貧血在殷墟小墓居民中是普遍存在的”。

在研究牙齒問題上,他采集了36個男性樣本、29個女性樣本,結果分別發現絕大多數存在牙釉質發育問題,於是他說“(這些數據)也許暗示當時的食物供應並不充分,營養不良的情況在人群中普遍存在,人們的生存壓力還是比較大的。”

由此不難看到,隨著氣候突變幹旱頻發,商朝國力其實是在緩慢下降的。實際上,歷史上很多王朝的衰亡,都與氣候突然變得惡劣密切相關,商朝也不例外。

商夷戰爭,拖垮了商朝的國力

商紂王繼位後不久,東夷發生大規模叛亂,甲骨文記載“商紂為黎(黎國在山西長治)之菟,東夷叛之”。由於商朝的青銅、玉石、鹽、貝殼等戰略物資,很多來自於東夷地區,再加上也不能容忍東夷叛亂動搖商朝統治,因此商紂王隻能派兵平定東夷叛亂。

甲骨文記載:“在十月又二,往徵夷方”,“在十月,王(紂王)來徵夷方,在攸侯喜”,“在三月,來徵夷”等。夏商周斷代工程指出,紂王是公元前1076年繼位,大約前1066年東夷造反。但直到武王伐紂時,商朝還有軍隊徵討東夷,牧野之戰中倉促武裝10多萬東夷俘虜。

可見,商夷戰爭持續時間長、頻率高、規模大,乃至紂王壹度親徵。而在長期大規模戰爭,必然會導致商朝國力遭到損耗。至於損耗到了什麽程度,《左傳》中說“紂克東夷而隕其身”。

值得壹提的是,由於商夷處於戰爭狀態,為了避免在西部爆發戰爭,導致商朝兩線作戰,所以紂王對周人壹再容忍,包括釋放周文王等,導致周人在這種形勢下得以迅速崛起。可以說,沒有商夷戰爭,周人想要推翻商朝,至少在周武王時可能還做不到。

內部危機,商朝內鬥消耗國力

任何壹個王朝初期,政治相對比較清明,內鬥情況不太嚴重,但過了壹兩百年之後,矛盾日積月累之下,內鬥就會愈發嚴重,唐宋元明清無不如此。

通過有限的商朝文獻,如今可以知道商代內部鬥爭非常激烈,其中微子啟(紂王同母兄長,本該由他繼位)甚至投奔了周人,還有“殷之大師、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”,比幹直接被紂王處死等。頭部政治人物的鬥爭,必然波及到下層,進而導致商朝內部政局混亂。

甲骨文記載,紂王重用“小臣”,就是重用出身寒微之人。《尚書》中周武王宣布紂王的罪狀,其中壹條是“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用”。顯然,紂王重用小臣、不用兄弟,無疑會加劇內部鬥爭,事實上周武王將之作為壹條罪狀,就反映了當時商朝權爭之激烈。

紂王為何重用小臣、不用兄弟,可能與當時大貴族掌握權力,不太聽從紂王指揮,導致他不得不改革,也可能是紂王執意平定東夷,導致內部反對聲音較大,於是就任用聽話的小臣。但不管原因是什麽,客觀上導致商朝內鬥更加激烈,派係林立,難以擰成壹股繩,無疑讓周人獲得了機會。

總之,激烈的內鬥,讓商周實力此消彼長之外,還導致壹批殷商貴族叛商投周,比如微子啟、膠鬲等人。事實上,如果沒有叛徒的話,周武王很難精準地抓住機會發動牧野之戰,又很難在牧野之戰中壹戰滅商。

上述三點內容,先秦史書上或多或少的都有記載,但可惜司馬遷卻並不將之作為商朝滅亡的原因,而將商朝滅亡歸結於紂王“不修德”。

尤為重要的是,司馬遷的觀點影響深遠,至今還有很多人將商朝滅亡的原因完全歸結於紂王。其實紂王固然有錯,但壹個王朝的滅亡,必然有壹個日積月累的過程,商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國力衰退,當時整體實力或許還超過周國,不過內部的權爭混亂(實力遭到分散),外部的東夷牽制,導致商朝在局部上實力不如周國,因此而亡國,猶如後世的明朝。在某種程度上說,紂王無力回天!

所以說,歷史非常重要,不經意間就會改變人們的思想認知,司馬遷就這麽影響了中國二千年,至今還在散發影響力。今天,處於西方掌握話語權的時代,處於西方中心主義盛行的時代,因此對於西方提出的歷史,中國人尤其需要警惕,需要加以辨析,不然在思想上就會受制於人。

參考資料:《史記》、甲文編、《國語》等

作者:admin | 分類:淘寶觸屏版 | 瀏覽:12 | 迴響:0